2010年3月6日

[影像] 拿到相機該做的第一件事


※ [本文轉錄自 Lomo 版]


完整圖文版
http://www.wretch.cc/blog/djwind/9382416

我們需要一台輕便相機的目的,在於它的便利性,節省許多思考與調整的時間,
減少好畫面稍縱即逝的機會,也讓我們可以將更多的心思放在想要表達的情感上,
因此當我們挑相機時應該考慮到使用需求而不是品牌先決,
經常碰到朋友們詢問購買相機方面的問題,有時候我會不太想答
,因為大多時候這些詢問者心裡都有底只是想找個人背書而已。
以下列舉幾個目前較多玩家使用的機種。
一般來說是面上流通又最基礎的隨拍積我推薦vivitar
。若是要自動測光,白天晚上都可以用的相機,中階預算可以買Olympus
μ[mju:]-II或XA系列,
貴一點的可選擇LC-A或NATURA
,再不然T3也是許多底片機玩家的夢想。


而從接觸底片機到今天,LC-A對我而言並不是最好用的相機但確實是最常用的相機,
去年搞壞了一台後又添購了另一台LC-A。每次拿到新相機我都會做一些基本的項目測試,
一股腦拿來拍總有些賭運氣的成分在
。因此我認為唯有了解你的相機才能更有效的掌握未來拍照時產生的效果
,雖然這些檢測不能說是相當精準,至少它是可以讓你更了解自己相機的一個基本方式
,接下還來是要靠自己多跟相機培養默契了。


Attention 1 - 基本外觀功能測試

檢查外觀上有無瑕疵並試著了解相機上的各部功能,觀景窗與鏡頭有無發霉或刮痕,
若有自拍器或外接快門線最好也試一試,最重要的是熱靴座是否正常
,最好拿閃光燈來閃一下.看完外觀也別忘了檢查內部
,打開背蓋檢查海綿有無老舊脫落,然後在背蓋開啟的狀態下對著日光燈擊發
,檢察快門運作是否正常。


Attention 2 - 焦距測試

對於像LC-A這類輕便相機而言焦距的掌握往往需要經驗的累積
.而早期LC-A的品管不良也造就了每一台的個性,因此估距上的值多少存在誤差,
最好還是實際測量一次較準,雖然光圈的大小也影響了景深的長度,
暫時不考慮這個問題之下我們還是可以相抓出一個絕對安全的焦距範圍.
我的做法是乖乖的拉皮尺去量,將相機放置定好皮尺,
皮尺0cm的位置對準你相機底片的位置,
然後依據相機上焦距的值在該處擺上被攝物(最好挑大一點東西)

接著我會有個習慣就是了解自己的手臂長,
比方說我測出自己拿著相機的手臂向前伸直時長度為65公分
,那我就會知道以後要拍 0.9M的距離時至少要離被攝物一個手臂加一個手掌的長度,
掌握了焦距才能隨心所欲的控制影像的清楚與模糊.


Attention 3 - 顏色測試

LC-A的品管差異與不同年代板本鏡頭上的鍍膜也不太一樣,
因此每一台對不同顏色的發色程度也有影響,但顏色測試這一環其實並不是這麼準確,
因為影像發色會受選用的底片與店家沖洗有所影響.需要長期觀察才能確定.
因此我建議選擇一款自己最常使用的底片,去拍不同顏色的物體
,最常見的紅黃藍綠要先拍,白天夜晚也拍拍看,白光黃光也拍拍看
,沖洗的時候請店家不要幫你做任何的調色處理,
多試個幾次下來便可看出自己的相機在搭哪種底片時對應哪種顏色的表現較好.


Attention 4 - 光圈測試

雖然大部分的情況下我們使用LC-A多以自動光圈拍攝,
甚至到了後期的LC-A+乾脆取消了光圈控制桿.但測光用久了也有不準的時候,
或是當明暗反差太大的時候自動測光出來的結果也不見得理想,
還有暗角大小其實都可以透過光圈控制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因此我們選用iso100的底片,依據LC-A上的光圈值一個一個試,
請記得要在同光源同地點做測試。沖洗時也請記得拜託店家不要當忙做任何的調整
比對過光圈測試後的照片,未來在拍照時想要控制成像的明暗,我們便可以有個大致的準則
有時候想要效果濃郁一點就讓光進的少一點
,想要拍出有點過曝清清淡淡的感覺,就把你的光圈放大吧



經過這些基本測試後對於自己的相機可以多一些認識,
雖然有人會說拍個照幹嘛搞那麼複雜
!但我認為LOMO銘言" Don`t think just shoot!"
的概念不是說沒頭沒腦的拿起相機亂拍。
而是希望我們別因為太複雜的思考錯失了按快門的機會
。事實上think的動作依然在,只是那個決定瞬間的長短,
習慣成自然後就不會花太多時間在思考。
別看那些老玩家們隨手拿起相機就拍好像真的是隨拍,
事實上那是因為長久下來的經驗已經他們在決定按快門的那一刻就已經準備好
。所以為什麼有些新手問"為什麼一樣是隨拍,我的就沒主題別人拍的就有感覺?"
。我想差異度就在這裡。因此了解你的相機並累積經驗是很根本的功課,
花個一兩捲底片好好的認識己的相機,對未來會有很大的幫助,
也可以讓你在按下快門時,心裡更踏實些。
 
 

1 回應:

misstoo 提到...

我還在摸索vivitar的階段(照)‧ˇ‧

張貼留言

 

耳機裡的新浪潮 Design by Insight © 2009